电影声音秘史 - 第一趴
- solovera
- 5月10日
- 讀畢需時 3 分鐘

“...没有欢迎仪式,没有‘路上顺利吗?’或者‘欢迎来好莱坞!’。相反,他一直在抱怨剧组、制片人、导演和摄影师。‘他们讨厌我们’,‘他们恨声音,想赶我们走,但我们偏不走’。”(自由译自爱德华·伯恩兹《1928技术前沿》)
1928年,爱德华·伯恩兹就这样被霍华德·坎贝尔迎进了联艺公司的片场。爱德华才23岁,刚从广播圈跳槽到电影业。华纳兄弟推出的《爵士歌手》(1928)——最早的有声电影之一,也是首部带对白的电影——像炸弹一样炸了好莱坞。像他这样的人被各大片场紧急招安,组建最早的电影音效团队。
技术向来是艺术表达的造反派,而每次造反都会撞上铜墙铁壁。对当时许多导演来说,声音会毁了第七艺术,还会颠覆整个制片体系。确实,太多东西要重新洗牌:没有片场对即将到来的变革做好准备——那些巨型摄影棚、细节精致的造景城,全都吵得像菜市场。各种噪音齐飞:导演吼剧组,场务搬器材,机器轰隆响。一切都要推翻重来。
爱德华·伯恩兹是当时的王牌音效师。由于问题全是史无前例的,技术和操作都得从零开发,何况早期电影录音技术本身就复杂又拉胯。爱德华功劳不小,后来还被哥伦比亚封为“最强音效师”,几年后更转型成受人尊敬的导演兼编剧(比如拍过《三个臭皮匠》)。
声与画从此锁死,音频带来的无限可能让导演编剧们脑洞大开。希区柯克——默片时代的大神(没看过他默片的朋友请立刻补课《房客》!)——把配乐玩出花,至今仍是教科书。比如《惊魂记》(1960)里经典的浴室杀人戏,那些刺耳弦乐瞬间让人脊背发凉?这要感谢伯纳德·赫尔曼——他说服原本想用静音的希区柯克改用配乐,结果希胖不仅点头,还给他加钱(现在的导演可没这格局,配乐师们如是说)。保真瓜料。
但配乐只是电影声音魔法的一环。录音技术还能整更多花活,正如布莱恩·德·帕尔玛的名言:“电影每秒撒谎24次”。毕竟画面会骗人,声音更会。1940年,迪士尼的《幻想曲》横空出世。当时所有电影都是单声道(想象你耳机坏了一边——对,就是那种残疾声效)。而《幻想曲》作为古典乐视觉盛宴,必须匹配顶配音效(“华迪士尼”本尊要求)。于是他们搞出了让观众仿佛坐在交响乐团中间的“幻想声”系统——原理类似今天的环绕声,靠全场分布音箱制造立体声场。可惜成本太高,影院改造也麻烦,这技术只活了这一部电影。但它贡献了多轨录音等神操作,允许后期叠加人声和音效(即overdubbing)。朋友们,这简直是革命啊!
看过《猫和老鼠》《啄木鸟伍迪》《摩登原始人》的旁友,一定对当年那些“咚锵哐嚓”的音效记忆深刻。这些声音设计后来成了行业标配——用音效标记角色动作、卡对话节奏、抖包袱的手法至今通用,只是风格不同。多亏了多轨录音(潮人叫Multitrack Recording),即用独立音轨分别录节拍器(方便动画师卡点)、交响乐、对白和音效(脚步声、敲门声等)。这套操作精细控音,至今仍是行业基石。
如今音轨数量能飙到上千条!数字时代更是爽到飞起——一台电脑搞定过去一堆机器的活儿,设备量减半。电脑当然带来了新一轮革命,不过这要留到第二趴,等数字技术在影视圈彻底称王时再唠。
下回继续唠!
Comments